历史渊源
抚顺地秧歌抚顺地秧歌是在清王朝发祥地抚顺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在满族民间艺术中,地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形式。满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奉天通志》(卷九十七·礼俗)记录了唐代时东北靺鞨人(满族先人)建立的“渤海国”有“踏锤”的舞蹈形式,并将“踏锤”视为地秧歌的起源。明末努尔哈赤在抚顺境内崛起,满族人继承了先人女真人时期流传下来的民间“莽式舞”。康熙初年汉人杨宾曾在东北生活过并著有《柳边纪略》,其中对“空齐”舞的描述像极了汉人之歌舞。从清初开始,“莽式舞”被引入宫廷。《清史稿》卷一百零一(志七十六·乐八)载:“隶于队舞者,初名‘莽式舞’,亦日‘玛克式舞’。‘扬烈舞’,亦称‘庆隆舞’。用戴面具三十二人,衣黄画布者半,衣黑羊皮者半。跳跃倒掷,象异兽。骑禺马者八人,介胄弓矢,分两翼上,北面一叩,兴。周旋驰逐,象八旗。一兽受矢,群兽慑伏,象武成……”这些舞蹈动作多从满族人的生产、生活中来,战斗姿容的表现也很充分。这些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和表演动作在地秧歌中均有再现。 从民间角度看,清朝统一后,东北地区较为安定,满族民间开始追求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原有民间舞蹈基础上,兼容并蓄地吸收其他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现代以走阵为主的表演形式,其角色、装扮、舞蹈动作都独具地方特色的地秧歌。流行于辽宁抚顺、新宾、清原等满族聚居区,秧歌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型舞蹈形式,而抚顺的地秧歌带有鲜明的满族文化色彩。在一些史料中,多有对地秧歌的具体描述。《兴京县志》所称的“太平歌”,即是抚顺地秧歌,是近代史中对抚顺地秧歌最直接的记录。“太平歌”中主要角色也是“达子官”,与《奉天通志》《朝阳县志》记载相同。
舞蹈特色
表演时间: 旧时,逢征战胜利、丰收之时、年节喜日表演;现代,通常是在每年农历的新年春节表演,初一和初二的表演最为热烈,在元宵节前后,地秧歌的活动进入高潮。有时也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节庆活动中表演。 表演程序: 抚顺地秧歌旧时,秧歌舞队集中后首先去“拜庙”,即到本村界内大、小庙宇参拜。遇大庙,舞队进入庙内表演,如遇小庙,则在庙前表演。在当地秧歌舞队活动时,如听到村外锣鼓声,得知外村秧歌舞队前来,达子官要立即率队出村,一字排开挡在村口。客队来到面前,两队达子官开始“抱见礼”,一般情况下,只对“卡肩礼”或“对膝礼”等,如果客队对得上,就施满族最高礼节“抱腰礼”。这时,主队排成“狮子大张口”阵形表示欢迎,客队则排成“一字长蛇阵”接“小龙摆尾阵”进入村口。接着又傲“蛇蜕皮阵”返回,双方达子官重新施礼,客队再从“狮子大张盯’阵形中逐个“别杖子”穿行进村,两队方可一起表演。有的习俗已经渐渐消失,但是“抱见礼”仍是抚顺地秧歌中必不可少的演出内容,为了表演“抱见礼”,秧歌舞队将达子官增为两名。同时,两队穿插在一起欢快起舞充分体现了满族人民重视礼节、擅长歌舞的民俗民风。 拜庙习俗逐渐消失后,秧歌队一般只在指定的宽敞平坦场地汇集演出。秧歌舞队由达子官在前面引导领队带路,男左女右排成两行,拉棍的跟随其后,其他角色穿行其间。秧歌舞队入场后先进行“拜茶桌”,即:表演场地正前方设一张高桌,桌上摆放茶水、糖果等食品,主持人(主人)站在茶桌两旁。秧歌舞队在茶桌前排列整齐,行满族礼,反复三次,俗称“三拜茶桌”;拜茶桌后,达子宫表演“见礼”——卡肩礼、对膝礼、抱腰礼。克里吐长鞭打场后,达子宫率队“走”,或日“走大场”。这是地秧歌表演的重点段落。“走阵”多达30余种,主要的有:六合阵、八卦阵、十字阵、蛇脱皮、八面阵、五股穿心阵等。每场只表演二种、三种或者四种,阵式方面进退很有秩序,具有较强的征战杀敌的气氛。由于走阵较多,上、下装在行进间主要以扇花调动舞姿,男以“抖扇”为主,女以“小摆扇”为主,名日“调扇”;“走阵”后,由上、下装“圈场”,即:男女演员排双行走大圈逆时针方向行进。旧时,此时有一人演唱秧歌帽;“圈场”后,转入双人即兴对舞,称“二人场”。上装、下装“盘旋作势,更迭起舞”。舞蹈由慢到快,克里吐、傻子、老太太等角包从中穿插,“二人场”在高潮中刹住。这时由下装表演征战、狩猎等场面,将表演推向高潮;最后,南达子官率队高呼“巴图鲁”(满语:英雄),再致满族式礼仪,向在场的演员以及观众表示谢意,同时伴着“走阵”和“圈场”,多次反复后,结束。 角色特征: 抚顺地秧歌达子官——俗称“里鞑子”、“太老爷”。舞队领队,指挥走阵,以示八旗制度的兵民合一,一般舞队中有两个“达子官”。达子官的角色是头上戴有缨帽,身着箭衣、彩色裤子,外面披有黄马褂、红色的战裙,扎上腰箍,脚踏黑色快靴。手挥蝇帚,斜挎有腰刀。 克里吐——俗称“外鞑子”“和尚吐”。据说:“克里吐”满语是指牛头马面蛇尾之异兽,其存在原因是为表现狩猎的场面,久而久之形成固定人物,他挥鞭打场,维持秩序。克里吐是被抹黑脸的角色,负责开路打场。头上戴毡帽,身上反穿皮袄和皮裤,斜挎有串铃,手挥长鞭。 上装——舞队中女性角色,人数不限,自由参舞。古时,多为男扮女装。头上戴有“花冠”,俗称“花山”“花楼予”,多为演员自制。花冠鲜花朵朵,蝴蝶翩翩。旧时,装扮自由,用鲜艳的被面作裙子,以颜色的不同来区分旗属。现代,多为彩服、彩裤、彩鞋装扮,手持扇子、手绢。 下装——舞队中男性角色,人数不限,自由参舞。古时,装扮自由,一般头戴裘帽,身披红、黄、粉、蓝色包袱皮、被面、褥面或彩带等,以示舞者所属的旗别。其中,属白旗的角色一般首粉色服饰。现代,头戴暖帽,身穿箭衣、彩裤,左肩斜披旗标,腰扎彩带于左侧系结,穿各色快靴,手持扇子、手绢。 傻子——舞队中自由耍乐者,相传为八旗军中的伙夫。傻子装扮无限制,只是腰挂野雉、酒壶、刷帚头等物。 拉棍的——负责联络、划场布阵者。头戴凉帽,身穿箭衣(各旗着各旗颜色)、彩裤,扎腰箍,穿快靴,手握柳树棍。 压阵的——原为舞队中八大朝臣装束的人物,逐渐发展为生活中嬉戏的老太太等,舞队中有很多称为“压阵的”在后面进行表演。老太太装扮喜人,手持“大烟袋”。 伴奏音乐: 旧时,地秧歌的伴奏只以打击乐为主。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中钹四件,贯穿始终的锣鼓点为“老三点”,即:“凤凰三点头”——登登恰登八一。后来,由于满汉杂居,引进了唢呐及汉族秧歌曲牌,鼓手也改为双棒打法,鼓点由简到繁。有“杂点”,多为表演前奏,“刹子点”“老三点” “七棒(三步法)” “快鼓点”等在秧歌中进行。常用曲牌:“柳青娘” “句甸双”等与地秧歌中的“老三点”“七棒”等鼓点交替演奏,增强秧歌感染力。抚顺地秧歌采用的伴奏音乐仍是在保留原始地秧歌鼓点音乐的基础上,融入萨满祭祀音乐舞蹈中的神歌、神曲以及伴奏鼓点发展而来的。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文化价值 抚顺地秧歌抚顺地秧歌所蕴涵的满族民族特色、民族性格等文化传统,是满族动态文化的代表,它世代相传,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具有见证满族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是研究满族民问风俗鲜活的标本,是研究满族历史的动态资料,对维系满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价值 抚顺地秧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其民族精神的寄托,因而它是研究满族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活历史,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 艺术价值 抚顺地秧歌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民问舞蹈不可取代的,展现了满族人民独特的文化创造力,是研究满族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抚顺地秧歌是满族民间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对丰富和完善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民间舞蹈史具有较高价值。 传承状况: 抚顺地秧歌在民间流传久远。由于环境变化、老艺人数量减少等原因,经常性的抚顺地秧歌活动已难于开展,表演的走阵、动作也有逐渐被简化的趋势,正濒临消亡,需要大力扶持。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抚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抚顺地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秧歌(抚顺地秧歌)项目保护单位抚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抚顺市艺术研究所)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抚顺地秧歌2017年4月22日,由辽宁省旅游局、锦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锦州市旅游委、北镇市人民政府承办,以“福地鸿运、镇山花开”为主题的辽宁北镇第27届梨花文化节开幕,抚顺地秧歌在开幕式当天进行表演。 2018年6月9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开幕式在沈阳故宫通天街二号广场举行,抚顺地秧歌在开幕式中进行表演。 2018年9月10日至11日,来自中国各地的12支国家级非遗秧歌队齐聚商河,进行表演,参加汇演的包含辽宁抚顺地秧歌等。